
立夏「食養身心」四大方法
立夏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,正是進入夏季告別了春季,氣溫明顯升高,夏季開始,農業上有關的農諺有:「初一落雨有花結無仔,初二落雨有穀做無米」,這天若下雨,以後雨水會多,但水稻易倒伏,開花無法授粉,收成會不好。民俗上台灣有「入夏補老父」俗諺,人們相信在立夏當天,要為年高的父親進補;不過面臨炎熱的夏天即將來到,這時所進補的當然是涼補而非熱補;另外南部則有在立夏日吃「蒲仔麵」的風俗,而客家人通常都會利用採自野外的鼠麴草製作草仔粿或米苔目,供全家大小食用,據說吃了可以減少夏天生疔長瘡。上一個篇章也和大家分享過濕疹的保養方法,非常適合夏季的保健。按中醫五行學說,夏屬火,與心相應,因此在立夏的調養五臟應以「養心」為優先。
立夏「養心」的食養身心四大方法:
一、 調食:
中醫觀點「五色入五臟」以不同顏色的食物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器官,食材的「青、紅、黃、白、黑」五種顏色對應到人體臟腑的「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」。 因此紅色食物有助養心,可以多吃例如:番茄、紅蘿蔔、枸杞、紅棗、紅豆、蘋果、山楂、甜菜根、紅甜椒、紅藜麥等。當然每餐中還是要掌握五顏六色和營養均衡。

二、 調養:
立夏時節,可多按揉心經、心包經穴位,以清瀉心火,寧心安神。
1. 內關穴
取穴:位於前臂手掌側,手腕橫紋上 2 寸,約 3 根手指處。
可舒緩:情緒壓力、緩和頭痛頭暈,改善睡眠。

2. 神門穴
取穴:位於前臂手掌側,小指和無名指尖縫下方的手腕橫紋處。
可舒緩:情緒壓力、清瀉心火、穩定自律神經的功能。

三、 調身:
在夏天稍活動就會因出汗更要避免大量出汗,中醫觀點「汗為心之液」、「汗出傷陽」,多消耗體力,極易疲勞。容易使人精神及體力下和疲勞。在運動的選擇,也建議選擇散步、慢跑、打太極拳或拉筋等慢節奏的有氧運動,並在運動後適當飲用常溫水,補足流失的體液。

四、 調心: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曾記載:“夏三月,此為蕃秀。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,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。”立夏之季,保持心情舒暢、避免急躁、發怒。養成晚睡早起的習慣,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,增加午休,也可以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。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,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,時間過長反而會讓神氣受損。

資料來源:
